21014112601470.gif

盠方彝,西周中期器物,器高22.8厘米,口长14.3厘米,口宽10.9厘米,为长方形、圈足、顶式器盖,象鼻双耳,彝身铸满文饰,以夔龙纹为主题文饰,对称装饰,中间有圆形涡纹,器身角面以三层文饰装饰,上下两层为夔龙纹两个一组装饰,中间层与盖主纹相同。盖为四坡顶,铸有扉棱(léng)为脊。整器庄重规范、纹饰繁缛缜密,层次清晰,工艺精湛,极具艺术感染力,西周青铜中的顶峰之作。盠方尊是1955年3月在陕西眉县李家村出土的,为国家一级文物。image.png

在器物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述了周王册命盠管理西周六师、八师及王室的良马培育工作,并在执驹大礼上赏赐给彝两个未调(tiáo)习的小马,对其工作表示肯定。器内这一百多字铭文,对研究西周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西周时期,岐山、扶凤地区处于渭河之北塬,是周原核心区域,而渭河之南40公里的眉县李家村,则处于边缘地带,类似于京城郊区了。而这里,却是西周培育和饲养马匹的核心区域之一,每一年周天子要进行一年一度的“执驹大典”,可见那个时候,马匹已经非常重要了。

许多爱好文博的朋友可能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看到过这尊精美的青铜器,还有更多的朋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也看到过这样一件“盠方尊”。(注:陕西历史博物馆所收藏的这件蠡方尊盖上有所破损,国家博物馆中的则完好无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一个是真品,一个是复制品?

原来,1955年3月在眉县李家村同一窑藏中,共出土了五件青铜器,有两件彝,一座尊(即蠡方尊),一件牺尊(执驹)和一件牺尊残盖。这两件彝即蠡方彝,为同一人所制,同尺寸、同轻重、同铭文。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开馆,陕西省遂将其中一方蠡青铜方彝以及其它众多珍贵文物支持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于是,这两件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弟蠡方尊便天各一方,在不同的博物馆迎接各方的游客。

观文物,看历史,讲故事,述文化,了解陕西,读懂中国,尽在《中国历史密码》。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