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眉县李村岀土大旟鼎

大旟鼎,西周早期,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1972年眉县杨家村大队李村生产队(即现在的杨家村李村组)岀土。内壁铸铭文,国家一级文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旟鼎造型凝重,形体雄浑,平沿方唇,双立耳,口微收敛。园深腹、略下垂,外壁及鼎的底部厚积烟炱(tái),显然是长期使用所造成的。器内底与足对应处有三个圆窝。口沿下饰六组以直棱为中心的浮雕饕餮纹。三足根部均饰大饕餮面及两道阳弦纹。它的两耳外侧面均饰有两条相对的夔龙,生动逼真,活灵活现。整器纹饰非常华丽精美,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鼎的口沿内壁铸有铭文4行共27个字,大意是:某年八月初吉,王姜将原来赐给师栌的三田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将这件事记载了下来,特铸造了这件鼎,以作纪念。

当时,学术界正在为西周中期土地所有制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而争论不休。郭沫若认为西周中期土地仍为周王所有,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这时的土地已可以交换。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将旟鼎铭文拓片调去研究,很快写出研究文章。旟鼎铭文的释读,澄清了事实,支持了西周中期土地仍为周王所有的观点,从而为两位学者的学术之争画了句号,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旟鼎铭文还揭开了西周采邑制之谜,证明西周采邑制的存在。对于采邑制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几乎是大家都相信的。但可惜的是,在先秦的历史文献中,实际上连“采邑”这个词也不曾出现,也就没有什么更具体的记载,故学术界很少有人对西周时期的这一重要制度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因此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旟,又称史旟,曾奉周王的命令征讨过东夷,为周王室立下过汗马功劳。王姜在周初的青铜器铭文中常见,且常从事军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王姜是成王的后妃,但在考证旟鼎后,认为王姜是武王的后妃邑姜,太公望之女。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最初认为王姜是昭王之后,1962年改为康王之后,1978年又改为昭王之后,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启益先生认为王姜应为康王之后。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可王姜是康王的后妃,昭王的太后。因此旟鼎就有了比较确定的年代,为西周康王时期所铸造,这就为西周青铜器断代增添了一件标准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 由于旟鼎上所铸的文字古朴、镌秀,字迹严谨、流畅,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也被许多金文书法爱好者临摹。

杨家村为眉县马家镇所属的一个行政村,李村是该村一自然村。地处关中眉县境内渭河北岸二阶台地,为扶风、岐山、眉县三县交汇处,属大周原范围。

杨家村是一个神奇地方,建国以来因有4次重大考古发现,在我国考古界、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具有很高著名度。

第一次是1955年3月李村村民李喜娃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盠方尊,盠方彝等共计5件,铭文分别记述周王命盠统帅西六师、殷八师、监管三有司(司徒、司马、司工)并接受赏赐之事及周王举行“执驹之礼” 并赏赐盠之事。涉及西周军事、礼仪等制度。

第二次是1972年5月,村民王双海在该村(李村)西北300米处又发现一件罕见的青铜大鼎,即前面所说的大旟鼎。曾在当地巡游宣传引起哄动。

第三次是1985年,村民张乖乾、李全正发现了编钟、编镈18件(其中5件被盗卖岀镜),铭文涉及西周官职制度、农事等。第四次是2003年1月19日,杨家村5位农民在取土时,神奇地发现了27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青铜重器窖藏。轰动全国,更使该村名扬海内外。此次岀土青铜器共27件,全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总计铭文4022字,其中逨盘铭文372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岀土西周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件。记载了西周单氏家族八代祖先的历史功绩以及从周文王到周宣王共12代王的世系及政绩。为研究西周历史及单氏家族史提供了丰富、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次大发现也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发现这批青铜器并交给国家的杨家村五位村民,受到重奖并被评为“中国2003年度十大杰出文化人物”。陕西省文物局和宝鸡市政府表彰奖励了五位护宝农民。 

杨家村西周遗址范围较大、文化内涵丰富、多次出土重要青铜器窖藏,且有西周大型建筑用瓦发现,说明这里是一处非常重要的西周贵族封邑遗址,对研究西周的历史考古、采邑制度、青铜器制造技术以及大周原的范围和布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3年9月,杨家村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杨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鸡是举世闻名的青铜器之乡,古文化遗迹丰富,出土文物众多。市属八县四区都出土过许多古代青铜器等重要历史文物,出土地点相对密集且次数频繁,许多器物称谓生僻,造型奇异,部分文物又极其相似,一般非专业人员对器物名称、岀土时间、地点等很容易混淆,甚至有一些文史资料也有出错,张冠李戴时有发生。如宝鸡岐山礼村清·中晚期岀土的大盂鼎就经常与宝鸡眉县李村解放后出土的大旟鼎混淆,将大盂鼎误认为是眉县岀土。

西周盠青铜方彝文物铭文

  盠青铜方彝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载作器人“盠”是周王的同宗,

  铭文拓片周王命盠掌管司徒、司马、司空和周六师、殷八师的军政和屯田事务,并赐盠衣物、玉佩和车马饰等厚赏,盠因此作器以记其荣宠,颂扬天子恩泽。[2]

  铭文原文:隹(惟)八月初吉,王各(格)于周庙。穆公又(佑)盠立中廷北乡(向)。王册命,尹易(锡)盠赤巿、幽亢(璜)、攸勤,曰:“用 (司)六 (师)王行、参有 (司), (司)土(徒)、 (司)马、 工(空)”。王令盠曰:“摄 (司)六 (师) 八 (师)执。”盠拜稽首,敢对扬王休,用乍(作)朕文祖 公宝 彜。盠曰“天子不(丕)叚(嘏)不(丕)基,万年保我万邦。”盠敢拜稽首曰:“剌剌朕身, 朕先宝事。”

盠方彝为长方形、圈足、顶式器盖,象鼻双耳,内铸铭文106字。彝身铸满文饰,以夔龙纹为主题文饰,对称装饰,中间有圆形涡纹,器身角面以三层文饰装饰,上下两层为夔龙纹两个一组装饰,中间层与盖主纹相同。盖为四坡顶,铸有扉棱为脊。整器庄重规范、工艺精湛。

盠方彝的装饰采用浮雕技法,雕铸出粗犷豪放的文饰,装饰主次关系明确,层次十分清晰,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其精美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文饰,浑厚庄重的器身以及铭文,通过雕铸将他们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再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器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述了周王册命作器者之事,文中提及西周职官中的“司徒”、“司马”、“司空”与军队编制中的“六师”、“八师”。 [1]

1955年出盠方彝高22.8厘米,口长14.3厘米,口宽10.9厘米。其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繁缛缜密,层次清晰,极具艺术感染力,是西周青铜艺术品中的成功之作。

彝为古代的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奇特造型的器耳仅见于西周中期,之后极少见到。巨大的器盖占据了整器的三分之一,造型为四坡屋顶形,铸以扉棱为脊,共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正脊中间立一屋顶形钮,反映了当时的四面坡、重屋式的建筑结构,使今人可一窥周王室宫殿的建筑风采。 [5]

盠青铜方彝是中国最早有屯田的文字记录,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盠方彝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繁缛缜密,层次清晰,极具艺术感染力,是西周青铜艺术品中的成功之作,再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6]  (国家博物馆 刘钧)

如宝鸡岐山礼村清·中晚期岀土的大盂鼎就经常与宝鸡眉县李村解放后出土的大旟鼎混淆,将大盂鼎误认为是眉县岀土。

而眉县李村位于周原遗址最南端,远离中心区,2003年与其相邻的杨家村窖藏岀土了大量单氏青铜器,证实此地为单氏家族封地,不大可能岀土大盂鼎这件王室成员的器物。况且大盂鼎当年(晚清)岀土后的第一收藏人为岐山人氏宋金鉴,后又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强夺,更证实了岀土岐山礼村的真实性。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